黄华村:队组党建发挥大作用
2017-11-28
    黄华村党总支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认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以“家门口服务站”、“党建服务站”工作为推手,结合“组团式服务”工作。因地制宜,设立队组党建新阵地,成为服务群众的一个个“小窗口”。
    一、基本情况。
    黄华村位于书院镇南侧,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2.52平方公里,总户数1176户,户籍人口2840人。顺应临港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2000年起政府对黄华村的部分土地进行征用,截止目前全村近70%村民完成动迁安置,13个村民小组完成征地安置补偿,11个村民小组完成撤制分配。在动迁中原村委会一并拆除,现村委会属村内一处仓库修建后在用,办公条件差。在动迁安置过程中大部分动迁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安置小区,目前黄华村党员总数38人,设三个支部,根据队组分布下设4个党小组。
    二、主要做法。
    黄华村党总支在工作中因地制宜、克服困难,找准路子求发展。党总支克服办公设施差,活动阵地不完善等矛盾,经过反复调研、讨论,以推进“家门口服务站”、“党建服务站”工作为契机,以设立工作站延伸点的做法在队组内建立4个“党小组服务点”。服务点设在党小组内大家公认的思想先进、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的党员家中,4名党小组长为服务点负责人,村两委班子为各党小组联络员,每个党小组内推荐一名年轻党员为党小组长助理,协助党小组长每月开展活动及做好活动记录。党总支给每个服务点进行统一的布置,制度上墙的同时还添置了桌椅、书报架、办公用品等。党小组服务点一是作为各党小组每月开展党员活动的阵地,二是作为方便就近群众反映情况的接待点。党总支还根据每个服务点的需求不定期采购书籍、订购报刊供村民借阅,逐渐成为大家聚会聊天、学习交流、反映情况、解决矛盾的场所。每个服务点还配备“红黄本”,“ 红本”为各服务点每月开展活动的记录,“黄本”为服务点内接待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等记录。要求各服务点遵循急事急报原则,对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党总支,一般问题由联络员梳理后上报党总支。
    党小组服务点每月一天定为开放日,开放日即是村干部接待日,党总支以“1+4”即“党总支+4个党小组服务点”的方式,由党总支书记带头,班子成员分组每月到服务点接待群众来访、解答群众问题。对队组内急需解决的公共设施维修、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实行现场办公,现场开会,并及时解决。对一些重大问题、难题等实行“带回去”再研究、再决定、再解决。这种“下沉式”的工作法得到村民好评。
    例一:黄华村15组老党员吴根才,该党员属于人在户不在对象,没有妻儿,独自一人生活,因性格孤僻,很少与人来往交流,家门口的杂草树木枝叶茂盛挡住了出入宅的通道,村委会好几次派志愿者去整治卫生都遭到拒绝。在该小组开放日接待时有部分党员提出有党组织出面组织一次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当天在党总支书记的带领下,该小组内的全体党员来到吴根才家,大家耐心待书记做通了思想工作后,志愿者们清理了杂草和树木。活动结束全体党员来到服务点形成了一份关于由村委会出资给吴根才家做水泥场地和进宅路的申请报告。村委会按照程序及时将这件帮困实事落实到位,不出半个月吴根才家宅貌焕然一新。
    例二:开放日群众到服务点反映6组转弯口一盏路灯坏了好几天不亮,给夜间上下班出行带来不便。由于此处路灯并不属于集体资产,纯属村民个人安装,在与之交涉时对方一直拖延。考虑到村民出行存在安全隐患,两委班子重新讨论研究,决定在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后由村里出资修复,在几次上门沟通后终于得到当事人的同意,重新点亮了路灯。
    三、取得成效及下一步设想
    基层工作的重心就是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群众矛盾是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黄华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在队组内设服务点的方式,打破坐办公室等问题找上门的工作形式,让村干部主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
    “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支部,哪里就能工作,哪里就能解决问题”。黄华村队组党建逐渐成为村干部日常工作的一种常态。村党总支下一步将有效整合资源、把睦邻点列入服务点范围。健全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给党员中的骨干力量设定“一人一岗”。以点带面发挥党员榜样辐射作用,通过优秀党员、优秀党小组评选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树立先进典型,让党内充满生机和活力。积极发挥党员个人特长开展组团帮困活动,树立党员新形象。党总支将进一步研究完善党小组服务点长效工作机制,不搞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争取把村民的事有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从而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书院镇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verved
地址:浦东新区书院镇 新府东路81号 邮政编码:201304 电话:021-58196292
沪ICP备05024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