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多功能集成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书院镇不断扩充党群服务内容、延伸党群服务范围、提升党群服务质效,充分发挥党群服务阵地政治、治理、服务等功能,建强党群服务“主阵地”,打造居民家门口“一站式”暖心服务阵地。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党群服务“根据地”
织密阵地网络,构建“立体网格”机制。不断完善党群服务体系建设,搭建“1+3+22+X”四级党群服务体系,即1个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个街区党群服务中心、22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站)和X个队(楼)组党群服务点,构筑“红色矩阵”的坚硬支撑骨架。聚焦乡风文明、为老服务、社区治理等各阵地特色,打造“一阵地一特色”功能格局的党群矩阵。例如:塘北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聚焦基层治理需求,建立了“一站五联多网”的阵地体系;而外灶村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了“一主三辅多点”的阵地体系,将更多的资源向老年朋友们倾斜。此外,149个党群服务点有效延伸末梢触角,持续激活红色细胞因子。
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同频共振”合力。着眼“一站式综合服务”,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老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整合现有服务空间,拓展延伸服务半径。队组楼组把党群服务点建在党小组长(小队长)的家里、爱国教育党群服务点建在烈士故居、农业行业的党群服务点建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田间地头、新兴领域党群服务点建在闹市街区。此外,更有村居为盘活老旧资产、赋能阵地空间开拓了可行性的实践探索,例如:外灶村成功实现了一例村集体资产回购并改造成党群服务阵地的案例,社区书院党群服务点就是由原轧米厂、打油坊、小商铺等危房整体改造而来。
赋能阵地集成,打响“服务暖字”招牌。及时掌握实际需求,把“需求清单”通过资源的精准匹配变成“服务清单”,打造红色阵地链,加速党群阵地“搭台”、党员群众“唱戏”的双向奔赴。综合提供党建、政法、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党员服务、民政、红色代办等与党员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也实现“一门式办理”。各党群阵地紧扣党员群众同频需求,合理设置党员教育空间、群众活动空间,分类设立“爱心银行”“达人会客厅”“国学堂”等特色服务空间,实现积分、乡贤、文化等差异化功能布局,把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坚强阵地。
调动全域资源,建实党群服务“供给地”
用好人才资源,释放发展动能。“管”好人、“培”好土、“用”好才。依托书记工作室带教平台,开展“芯后浪”书记面对面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深耕社区党校建设,招募“两新”企业家、双报到党员、选调生等人员充实社区党校师资队伍,月度备课、季度总结、全年送课;持续挖掘有基础、有威望、有能力、有格局的“四有”管家,探索党员红管家带动群众绿管家模式,注重新管家与老管家的接续更替,以“后备军”和“智囊团”的“双库更迭”实现阵地团队力量梯队化建设。
融合社会资源,探索共有路径。有机链接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吸聚各种服务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实现阵地融合,共同培育“益童成长”公益课堂项目;与区域化党建会员单位实现资源融合,构建区域党建“芯联盟”,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改善;有机融合“聚蜂驿·红色加油站”,定制新就业群体“我们的节日”系列专享活动,打造“睦邻暖‘新’”品牌项目;融入“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力量,搭建“有话大家说”议事平台,及时听取群众心声,更新“议事清单”、跟进“整改清单”、反馈“结果清单”。
汇聚服务资源,形成叠加效应。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人气提升行动,以项目带活动、活动带人气的方式,以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风眼”形成党群阵地人气虹吸效应,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党群服务中心集聚整合、集成增效。在主阵地孵化成立朝阳合唱团、和合嘉年华、健康操、西洋乐、书法班等26个党群项目,全年开展常态化活动2380场,吸引人流量达17.44万人次。同时,通过“庭院党课”“红色五行进”“红色诗歌进社区”等活动将主阵地的集约资源辐射到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站)和党群服务点,协同提升党群矩阵服务品质。
发挥阵地功能,建牢党群服务“实践地”。“芯”动力主题党日活动。落实落细“三会一课”制度,尤其在党课教育上,授课内容既有党的理论教育又有村委工作、民生问题等,授课场所则涵盖镇、街区、村居、村居级以下四级党群阵地。开展“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依托党群阵地集成、引领优势,在社区开展“免费理发”“公共区域清洁”“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
升级党群综合服务,铸就为民服务温暖港湾。以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为心头大事,聚焦党群阵地综合服务提质增能,不断拓宽服务维度、延伸服务广度、做深服务精度,以15分钟生活圈绘就党员群众幸福圈。考虑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开展专享活动、打造品牌名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幼儿“20米红色乐园”项目、青少年暑期“红色小脚丫”项目、新就业群体“清凉一夏”小铺项目、困难党员群众“微心愿”项目等。
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夯实基层治理保障基石。“需求会客厅”解民忧平台,推动需求在站点收集、资源在站点集聚、问题在站点解决,至今累计收集群众问题建议35件,涵盖加装电梯、楼道堆物等多方面问题。“书记工作室”已累计开展芯后浪与书记面对面、好书记如何开好三会等活动40场,辅导年轻后备人才375名,从矛盾协调、效率提升、技能训练等维度,推动经验传承、互学互鉴。“睦邻暖‘新’”项目服务已为386名新就业群体送上生日面,不断增强城市归属感与融入感,而新就业群体为老人代购药品、协助宣传文明五不等,赋能于基层治理工作,实现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