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镇:做实区域化党建“1234”工作法
2022-12-14
  乡村是对接服务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近年来,书院镇将“区域化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组织体系创新为基础,打破“单位制党建”的条块分割壁垒,充分整合、高效配置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实现组织建设由“孤立”向“联动”转变、乡村治理由“封闭”向“共治”转变、产业发展由“单打”向“抱团”转变,持续赋能乡村振兴,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一、主要做法
  书院镇着眼于探索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目标,通过不断实践,已形成区域化党建“1234”工作法,即“一个引擎、两张清单、三链赋能、四制联动”。
  “一个引擎”: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在镇党委统筹协调、牵线搭桥下,充分发挥全镇各村党组织的联建主体作用,通过主动联建国有企业、积极走访驻区建设单位、广泛动员“两新”企业等途径,从“组织覆盖”和“资源整合”两个维度做大做强区域化党建“朋友圈”,启动“红引擎”,共绘“同心圆”,目前与全镇13个村“牵手”的区域化党建会员单位已达113家,累计落实帮扶资金逾2000万元。
  “两张清单”:采取首访新会员、回访老会员的方式,定期汇总区域化党建“资源清单”和乡村振兴“需求清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实体化运作、项目化推进的工作模式,梳理“资源库”,匹配“供需端”,生成各类助推乡村振兴的项目已达60余项,涵盖扮靓农村环境、振兴农业产业、创新乡村治理等各方面。
  “三链赋能”: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个功能角度,构建区域化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态圈”“能量环”。紧扣产业链。例如,外灶村与电机学院、健康医学院等紧密“校村联动”,强化专业人才培训,共育“科创田园”人才队伍;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紧密“银村联动”,打通金融助农“最后一公里”。强化服务链。例如,棉场村与浦发综合养护、振博建设等紧密“村企联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村域内的“15分钟生活圈”;与第六人民医院、光明中医院等紧密“医村联动”,打造农民就医绿色通道。提振治理链。例如,中久村与电力大学、航海博物馆等紧密“校企村联动”,以“红绿管家结伴同行”项目为载体,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与中建三局、公路桥梁集团等紧密“工农联动”,组建“农友帮帮团”自治帮扶组织,培育乡村治理力量。
   “四制联动”:常态化互通机制。镇层面,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执行“首访+回访”制度,保持与会员单位联系互动的密度热度;并通过年度会员大会、季度片区联席会、月度专题座谈会等议事机制,明确方向、破解问题、抢抓实效。联盟化组团机制。深化“镇党委―农联会党支部―涉农行业党员”农业行业党建工作体系,以为中芯国际等重大项目提供农产品配送保障为契机,构筑区域化党建“芯联盟”,不断拓展覆盖农业行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精品民宿及涉农党员的组团式平台,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产销购旅”融合发展。项目化推进机制。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区域化党建,每年与会员单位共同创新培育若干个具体可操作的区域化党建项目,通过党建工作规律与管理规律的结合,将党建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品牌化推广机制。以塘北村“支部+合作社+农户”、余姚村“红色家庭农场”、洋溢村“党建联建万元树”等品牌典型引路,实施“一村一品”区域化党建品牌计划,鼓励会员单位和各村共育好项目、共结新硕果。
  二、经验启示
  1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党建引领是“火车头”,书院镇区域化党建“1234”工作法的“密码”在于将组织力变凝聚力、将凝聚力变牵引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跑出了兴农强农的“加速度”。
  2、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面对农业产业智能化不足、品牌化建设缺失、规模化经营弱、基层自治动力弱等发展瓶颈,书院镇直面问题、深入剖析、找准短板,通过明确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目标、路径、方法,巧借东风外力、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切实赋能增能。
  3、坚持为民宗旨抓落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量尺”。书院镇区域化党建工作始终从发展要求、群众需求出发,通过长期化、可持续的实事项目、惠民计划、富民工程,赢得了群众支持和参与。在“双区叠加”的历史性机遇下,全镇党员群众坚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书院镇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verved
地址:浦东新区书院镇 新府东路81号 邮政编码:201304 电话:021-58196292
沪ICP备05024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