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灶村地处书院镇中部,辖区总面积4.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00余人,党员147人,是一个有着书院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培养了多位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文人及革命家。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传播相关文化,服务村民,自今年6月起,外灶村以“二次革命”的信念为动力,依托“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多个队组成功试点“组务花园”项目。
“组务花园”的建设是外灶村以努力改善群众日益增加的各类日常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服务的一次开创性尝试。每一个“组务花园”都由“一个花圃、一个健身点和一个宣传栏”所组成,以阵地的形式为党员、群众提供宣传、学习、健身服务,从而达到“一块阵地影响一片人”的效果。
着力打造服务阵地,完善社区服务需求
为解决长期以来的便民基础设施不足、公示栏破旧、零散土地纠纷多等的问题,外灶村党总支在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五违四必”环境整治的契机下,成立了一支10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通过走访和排摸,探索并试行了4块零散土地的改造。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如今以“组务花园”(包括绿化功能,公示功能,健身功能)的形式呈现在群众眼前,不仅缓解了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破解了围墙内的公开栏的尴尬,避免了零散土地使用纠纷等问题,同时还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家住外灶村13组的朱阿姨说,以前这块地看起来脏乱差不说,不仅挤占了有限的道路,同时还存在着视野盲区等安全隐患,自从改建成“组务花园”后,脏乱差的违建区域变成了“小清新”区域,土地上的争吵声变成了共享模式下的欢笑声。她表示,村民们对“组务花园”很欢迎。
21组组务花园(建设前)
21组组务花园(建设后)
着力打造学习阵地,积极营造学习氛围
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拓展外灶村党员学习教育阵地建设对于党员队伍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于党小组家中和村委会的学习阵地,设置于“组务花园”内的学习阵地是以“点对点”的形式与党小组活动所挂钩。
通过宣传栏开辟的党建宣传专栏,党小组可以将自身小组活动情况,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情况、“三会一课”情况、优秀党员心得等资料进行集中学习。此类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既解放了党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营造出了“有特色、有文化、有内涵”的学习氛围;同时抓好党员考勤,完善组织管理,积极推进将党小组活动下沉到“组务花园”中,结合外灶村推行的《党员政治生活积分卡》制度,采取专人管理,专人记录,对党组织活动留痕,激发党员自觉发挥党员形象、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员承诺的决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老郭表示,原来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大多局限于党小组长家中或者村委会,小组活动难免有脱离群众、“闭门造车”之嫌,如今随着“组务花园”的开放,此类接地气的学习阵地,不仅成为了党员日常学习的充电站,也成为了一面组织引领的鲜红旗帜,不断引导着村里的群众以及党员群体向党组织靠拢。
11组组务花园(建设前)
11组组务花园(建设后)
着力打造创新阵地,创建家门口服务新平台
随着家门口服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外灶村党总支将不断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向前发展,立足实际,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同时积极寻找农村基层党建与社区管理的平衡点,不断深化“1+X”服务体系建设(“1”为外灶村家门口服务中心,“X”即是“村民组长+队组党建点+组务花园”,面向外灶村所有党员、群众服务),在推进过程中,不断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积极调整相关路径,找到最佳的契合点,让创新阵地不脱离实际;不断增强社区服务能力,以遵循“本土化、平台化、阵地化”的建设原则,以实现服务群众“零边界、零距离、零盲点”的建设目标,创建出适合外灶村的“家门口服务”新平台。
13组组务花园(建设前)
13组组务花园(建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