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进入人民群众脑中、心中?如何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中充分集民智、聚民心?带着对问题的思考,2023年7月,浦东新区书院镇新北村党总支开办了第一期“新时代家庭课堂”(以下简称“课堂”),党总支书记向村民介绍了新北村乡村治理的规划和“课堂”的定位与目标;时至今日,“课堂”已成功开办二十三期,成为新北村党总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推动力。回顾“课堂”开办一年的历程,新北村党总支始终坚持以党建激活“课堂”效能,实现“三转向”,牢记“三个心”,落实“三坚持”,以高效能“课堂”助力乡村治理。
“三转向”:让“课堂”成为自治好帮手
“课堂”自成立以来,持续适应和融入新北村乡村治理,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实现了三个转向,成为村民自治的好帮手。从书记讲转向大家讲。最初的“课堂”以书记讲党课、讲规划、讲故事为主。后来,在村民积极自荐、他荐下,“课堂”组织形成了村两委班子、党队组长、乡贤达人、村民百姓等多类“讲师”团体,从不同视角传递想法、交流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模范事迹等内容深入人心。从一点集中讲转向多点协同讲。随着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在村委会报告厅集中开办“课堂”已经不能满足村民需求和工作需要,为进一步优化“课堂”开办效果,党总支牵头创新“入户讲”,与“集中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提升了“课堂”的精准性、个性化。单向讲转向双向讲。“课堂”最初作为自上而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等内容的有力载体,随着开办“课堂”实践的展开,党总支进一步开发“课堂”双向互动功能,既实现自上而下的宣讲,又鼓励村民百姓在“课堂”积极互动,讲实话、讲问题,大家共同谋实招、求实效,更好集民智、聚民心。
“三个心”:让“课堂”成为党群连心桥
“课堂”的成功开办离不开全体新北村民的积极参与,如今,“课堂”已经成为了增进新北团结、凝聚新北力量的党群连心桥,这离不开“课堂”开办的“三个心”理念。把政治讲到老百姓心坎。村民百姓与稻谷相伴,生活的世俗性决定了“摸得着”的理论才能打动人。“课堂”的受众平均年龄较高,有许多中国建设、改革的亲历者,基于此,“课堂”开办常选用案例性、故事性的内容,将党的政治理论融入场景,激活村民的“时代记忆”“集体记忆”,让百姓在宣讲中知道党的创新理论所根植的历史土壤,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历史为纽带巩固好党群连心桥,将政治理论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到老百姓心坎上。把文明传递老百姓心间。在坚持政治性基础上,“课堂”的内容同样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与传播,肩负着提升村民百姓思想道德水平,形塑良好道德风气的责任。通过选取身边优秀模范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不惧艰难等优秀品质传递在老百姓心间,让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成为新北村民的集体自觉。把文化种在老百姓心田。“课堂”在新北特色文化的宣传、集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课堂”主题涉猎广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北村非遗文化,到遗产继承法律知识、女性身体健康等,让丰富的内容像文化种子种在老百姓心田。例如,组织在前不久圆满举办的“一周年特别策划:百姓大舞台”中,村民自发组织了新北村非遗蓝印花布的旗袍秀,展现了新北村的特色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坚持”:让“课堂”成为党建金招牌
打造“课堂”党建品牌,成就“课堂”金字招牌,必须落实“课堂”开办的“三坚持”,推动“课堂”提质增效,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赋能。坚持“课堂”开办的政治性原则。政治性是课堂存在和发展必须坚守的底线。“课堂”在多受众、多主题、多类型的活动中,始终坚持政治性,将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的宣传作为核心任务,将深入融入和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作为核心目标。“课堂”在开办中做到了严格的政治标准、坚定的政治立场与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坚持“三个心”的理念,努力塑造心向党干劲足会治理的新北人。坚持推动“课堂”与业务深度融合。在实际工作中,新北村党总支逐步摸索和建立了“1+N”工作机制,即以“课堂”为核心,联动各项业务工作,推动“课堂”深入嵌入乡村治理。回归乡村治理本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村民百姓,“课堂”作为党群连心桥,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广阔的场域,开拓了村民以“课堂”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通过课堂了解和参与各项乡村治理业务,发挥党总支与村民百姓在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坚持以“课堂”带动乡村治理创新。作为新北村党建品牌,“课堂”在进一步带动乡村治理,催化治理方式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层级上必须出击发力。在乡村治理积分制方面,以“课堂”联动“三会”,完善积分制细则,解决实际问题;在党建领航“引管治”方面,推动以村民为核心的“人房田”三要素治理潜力充分涌流……
新北村党总支将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打磨“课堂”品牌,提升品牌质量,喊响品牌口号,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积极探索创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上更好投身参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贡献新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