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上级部署要求,书院镇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实”字上下更大功夫,找准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百姓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近日,家住东场居民区东场一村的42户居民告别了往日“拎马桶”的生活,拥有了自家的独立卫生间。 群众需求成导向,急难愁盼待解决 东场一村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位于两港大道和三三公路交界处。作为东海农场地区也是书院地区的第一个居民区,在当时是很多人都向往的所在。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住在里面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居民区的环境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很多在当时看来较为正常的事情到了当下就显得尤为特殊,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拎马桶”。因为缺少独立的卫生设施,很多住户不得不每天前往居民区北侧的旱厕倒马桶。居民改造的意愿普遍强烈,然而,居住于此的他们又很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独自完成这样一个改造。 发挥基层组织力,聚力多方齐改造 事实上,单靠居民区党总支一家的力量,也难以完成42户人家的改造。为此,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接到反映后,镇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情况,积极向区里争取支持,最终被纳入浦东新区老旧住房卫生设施改造项目。随后,镇规建办、房办与东场居民区党总支一起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由于东场一村设施老旧,开展项目改造面临管道更新、管道铺设等困难,多部门经过多次上门查看、研究讨论,最终决定一同纳入解决方案。东场居民区党总支和物业根据方案,就“是否同意加装卫生间”和“卫生间改造样式”分别开展两次居民征询意见收集工作。在42户居民均同意的情况下,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并于近期完成。因为每户人家的居住面积都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为了尽量不影响原有的功能,改造时只能在一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做文章。在这小小的空间内,安装了洗脸盆、抽水马桶等设施,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位于卫生间上部的排气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它的干燥整洁。居民们看到了,直呼“方便”! 大小问题齐解决,全面提升幸福感 同时,作为老旧小区的通病,电瓶车的管理也是摆在东场一村面前的难题。因为居住面积相对狭小,电瓶车既上不了楼也进不了门,飞线充电成了居民们的普遍选择。然而,这样做不仅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也违反了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为此,居委将小区东侧一块区域改造成非机动车停车棚,并装上了充电桩,让小区内的电瓶车都能规范停放、规范充电。此外,包括楼道灯、路灯、晾衣绳、机动车停车位等在内的改造也已悉数完成。对外墙的整修、粉刷等改造也将于明年正式启动。届时,东场一村的面貌又将有一个崭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