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我可以……”书院镇党员志愿者们披甲上阵,无所畏惧,他们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活跃在封控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开展。 全体党员的坚守 病毒不退我不退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书院镇动迁办全体党员、工作人员闻令而动,积极响应镇党委号召,踊跃报名抗疫志愿者,投身到抗疫第一线、最基层、最关键的地方,为保障书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倾力护航。 动迁办全体党员及工作人员服从安排,各自拿着洗漱用品全体驻扎单位,为随时挺身到抗疫第一线做好准备。其中,动迁办最年轻的一名党员第一时间参与到防疫工作中,由于时间紧迫,命令紧急,这位同志拿着简易的行李就出发了,每天12小时坚守在我们疫情的重灾区。有的同志被分配到镇各闭环管理小区,日夜12小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负责起了核酸检测、生活物资配送等疫情防控工作,服务群众,为我镇人民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防线。同时在接到上级命令后,动迁办领导班子第一时间集结志愿者队伍,先后参与了余姚村、棉场村、新港工业园区核酸检测工作,协助专业人员做好人员进出管控、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环境消杀等工作,真正做到了“病毒不退我不退”的抗疫精神。 在乡村、在社区,抗疫一线处处可见动迁办党员和工作人员的身影,在危急时刻,为了共同的目标默默努力和坚守,用实际行动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 青年党员挺身而出 铿锵玫瑰践初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陈娇艳是一位90后的年轻党员,曾在上海浦东新区乐耆社工服务社工作,当她得知小区封控管理后,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加入了本小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她凭借着多年的社区服务经验,善于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协助社区内的长者申请核酸检测服务二维码,维持各队伍有序的进行核酸检测。为了让居民在疫情下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小陈她时不时出现在为居民进行各类生活用品、快递的分拣之中,连续奋战了数个日日夜夜。她坚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随时出现,在群众需要时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我,我就应当去哪里。” 当然,像陈娇艳这样年轻党员的动人事迹还有许许多多,他们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当好社区的“守护者”,像一朵朵铿锵的玫瑰在“疫”线中绽放。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学习之余助防疫 就读于上海建桥学院秘书系的顾徐佳因疫情居家上课,当她得知书院镇正在招募志愿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第一时间向居委书记报备,表示自己可以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帮助辖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当她收到书记需要志愿者配合核酸检测的消息,她二话不说将此任务接了下来。在书院小学核酸检测点,她帮助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现场、协调设备等,她在现场灵活切换角色,哪里需要她她就在哪里,她是帮助老人家扫码登记的“机器人”,也是为前来做核酸人员的“领路人”。从晨曦初亮到夜幕沉沉,她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和精神,耐心地为老百姓处理健康云上的系统问题,仔细地配合检测人员的工作。作为一名大学生,同时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尽己所能,做力所能及之事,去帮助他人。 组党员医疗保障队 搭就医绿色通道 书院镇某小区因为疫情实行封闭管理。做好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是当务之急。镇里紧急抽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点位值守、物资保障等各项任务。在仔细梳理居民需求时,发现一项特殊的任务,原来,小区里有8名群众,需要按时定期到医院做血透,耽误不得。 特殊时期,怎么去医院?怎样保证他们安全、及时地做好血透,实现闭环管理?针对这一问题,书院镇相关部门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决定组建工作专班,全流程、全闭环做好这项工作,这项任务,最终落在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正国带队的保障组身上。 张正国当过兵,这段时间作为志愿者一直奋战在防疫一线,接到任务没有丝毫犹豫。他把组内共8名党员同志进行分工,2名女同志继续做好小区物资采购、配送工作,并做好相关信息沟通、联络,其余6人根据血透时间表,合理排班。 任务执行起来,张正国和队员们发现难度还不小:有时病人家里没有车,镇里的机动车也正好另有安排,队员们就开上自己的私家车,结束后再彻底消杀;有时病人好不容易约到血透时间,早上5点要赶到医院,队员们顾不上睡觉,凌晨3点就做好出发的准备……每次到医院,病人要先做核酸,2小时出结果后才能去做血透,血透一做就是4个小时。特殊时期,饭店不开,吃饭只能打包点饭菜,在马路牙子上蹲着扒两口。直到把病人安全送到家,才终于松口气,再看看还有没物资保障的任务,帮着再去采购、分发。 8个病人,两天一次的血透,不同医院奔波,每天平均下来也只能睡2个小时――这样的日子,老张他们一直在坚持着。作为队长和老大哥,张正国经常给大家鼓劲:“咱们队伍里有好几个都当过兵,好多都是党员,这点苦算啥。”每次,他都会仔细检查队员们防护服、口罩是不是规范穿戴,稍有空闲也总是让大家先去休息,他来顶着。 “要保障病人及时就医,也要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张正国说,“每次执行完任务,听到病人和家属的一声谢谢,就感觉有了动力,人也精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