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欣居民区处书院镇中心镇区内,管辖区域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东至白龙港、西至新欣二村、南至丽正路 、北至东新加油站 。由新欣一村(新卫路)、新欣二村(新欣西路)、华元小区、芙蓉小区、共9个楼道组,以及老芦公路沿街商铺、新府路沿街商铺、新欣东路沿街商铺、新鹏路企业单位、新港集贸市场组成。疫情刚开始,下沉干部宣君明同志就来新欣居民区实地报到。他和新欣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瞿妹一起,带领居委干部、党员、志愿者不分昼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期间,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美丽的瞬间。 夫妻兵 同心抗疫 吴某华,是位退伍军人,现在南汇益流公司工作。他的妻子苏某华是滨海合作社的一名职工。夫妇俩都是共产党员。疫情降临,他们早早地战斗在了抗疫前线,成了一对“夫妻兵”。 “阿华,这个试剂怎么做?”“阿华,听说要发蔬菜礼包了,什么时候发呀?”熟悉的邻居总是这样问这问那。收发抗原试剂,核酸检测维持秩序,夫妇俩忙前忙后,好像在争夺比赛名次。“哎呀,我的码怎么翻不出来了?阿华,来帮帮我。”队伍里传来一位阿婆焦急的喊声。“好――”跑过来两个身影,撞到了对方。“男阿华”“女阿华”,一个揉额头,一个歉意地笑,之后又是分头忙碌…… 苏某华还负责新欣二村的配药登记工作:收集病例卡、记载需配药名,之后汇总交付配药志愿者。同时,她还是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团长”。两部手机、一个充电宝,是她的“战斗武器”。 吴某华是输送物质的“后勤兵”。不管是居民自己团的货还是政府发的礼包,卸货下车、送货上门,最现他男子汉的风采。 朴实无华属“双华”,吴卫华和苏军华,一对纯朴的“夫妻兵”。对他们来说,不惧疫毒、同心作战,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急送医 温暖接力 4月23日早上7点半左右,城管协管员倪萍在巡视途中,突然听到隐约的求救声。仔细辨别,原来是来自于老芦公路754号的“小杨服装店”。她立刻拨打居委书记瞿妹电话。听到消息,瞿书记立马和下沉干部宣君明同志火急缭绕地赶到现场。 伤者,是一位70多岁的杨姓老伯。他在家中装锄头时不知怎的用上了切割机,不小心锯到了大腿,顿时血流不止。宣君明一边吩咐随来的居委工作人员唐燕萍与严晓琼让伤者躺好、压住出血口,一边拨打120急救,但被告知暂时没有可用车辆迅速到达。怎么办?与瞿妹书记一商量,先送去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于是,一个开车,一个给医院打预约电话。接诊的是瞿春峰医生,在止血处理后告知要送伤者去区级医院。 另一边及时办理病史交接单、开车辆运营证明,一阵忙碌,终于来到光明医院。陪同家属年岁高,宣君明就帮着推车、挂号。好不容易轮到,却被告知因疫情这边医院的条件达不到救治的标准。于是,又转送到川沙医院。终于,得到稳妥救治。 一次就医,辗转三家医院,可谓“一医三院”。顾不上喝水吃饭,急居民所急,这次突发事件后的温暖接力,不正是新欣居民区红色加码“8、9、10”为民服务制度的最好践行吗? 严守道 不留情面 王宝龙,40岁,党员,来自上海江南船舶管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设备管理工作。4月22日,他向新欣居民区实地报到,并在当天就参加了社区核酸检测的相关工作。从早上六点半到中午十二点,喇叭通知群众、整队带入现场、现场秩序维护到现场清洁消毒,他似乎是条穿梭于人群的“游龙”,到处可见他敏捷而忙碌的身影。 “哎,‘大白’,那边队伍里有人在偷偷抽烟”。一位女士向他投诉。他立即跑过去查看。“小伙子,不能抽烟啊,因为一是……二是……”简单的制止与教育,小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那天他共逮住了两个抽烟者。摆道理,讲规则,“严守道”,是王宝龙的做事准则。 王宝龙在工作之余善于思索、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优化工作。如:经过两次核酸检测后他建议:1、核酸检测尽可能在前一天晚上八点前通知到每位群众。2、组织流程需进一步细化,要分工明确,要注意事项不断输灌,确保秩序井然。4、根据核酸采样的大概速度,对居民划定不同的采样时间点,以减少现场聚集。 王宝龙还和下沉干部宣君明等一起坚守道口。道口是24小时值守,白天分2人,每人6小时,夜间由特保负责。有次一个熟悉的居民在道口的围栏处一个劲地嚷嚷“放我出去,我要买东西!”几次未果后,趁人不注意,他撬开了围栏。“想出来,你不符合条件,不行!”严守道口,不管熟悉的邻居还是陌生的居民,不留情面,是王宝龙的工作作风,也是一个“外地女婿”的执著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