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委“2+2+2+1”的总体部署,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路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于本村实际以资源整合、自治共治为路径,以“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聚焦提升服务村民能力,着力推进机制、队伍、功能+项目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营、信息化支撑和专业化支持,构建路南村村级层面“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初期,路南村主动对接镇职能部门,反复研讨方案,因地制宜,灵活合理布局四站一室,实现办事就在家门口,服务群众零距离,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自治共治支撑“家门口”运行 建立健全自治共治机制。按需拟定清单进一步完善“1+1+X”基层自治机制,通过听证会、协商会和评议会,落实“两个自下而上”机制,强化村规民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广“全岗通”等模式。打破以条为界的工作格局,推动村干部“一专多能、全岗都通”,“一人在岗、事项通办”,推动村委会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着力提升全方位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功能室专人负责制。按照村里工作人员的条线分工、优势长处,功能室进行专人负责制。除固定服务项目以外,每月初各个功能室负责人把各自功能室的下月活动安排,排班好,并张贴在各个功能室门口,同时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让村民一目了然,记下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活动的时间地点,到时积极参加活动。同时对节假日、双休日的服务时间段按照村民需求进行调整,书记主任带班值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年无休。 全面整合信息资源,精准对接服务群众 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挖掘排摸党员的一技之长,作为路南村便民服务的中坚力量,每月10号、20号、30号的便民服务活动上,身穿党员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为了路南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充分发挥现有的党建延伸点的作用,因地制宜的建立了5处党建延伸点,建立的特色农家小屋党建点,保留原有的灶头、农用工具等进行合理布置,在开展党员活动时同步回忆古老的劳作时光,继承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附近党员组织生活,便民服务的先头阵地。积极整合区域化党建联建的优势,浦东医院党委援建卫生室,带仪器、配专家,开展义诊活动,送健康于村民。挖掘本村的内生资源,组建志愿者团队,如书法班、织布班、国学班、广场舞团队等,培育自治团队领头羊。挖掘本村非遗的手艺传承人,得到4组制秤达人潘仁官及8组织布能手施林芳等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志愿给路南村非遗文化手艺爱好者上课,传承给年轻一辈。借助镇级的资源配送,与村民需求清单进行了有机融合,满足老百姓的各需求。如生活服务中心配送的姐妹微家的手工制作、烘焙制作等,丰富妇女同志的业余生活,也学得了一技之长;文化服务中心配送的国学大讲堂、文艺下乡、电影播放,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社区服务中心填充了服务村民的定向点,一网通办,让村民免去了奔波,只要在“家门口”就能代办很多事宜。 提升群众参与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服务村民总项设计8个大块,一共203项服务,为落实队组全覆盖,村民广参与的工作要求。分片分块服务群众,利用党建延伸点、睦邻点、姐妹微家等群众身边的前沿阵地,根据村民需求,3个组为一个服务区域,分块轮流实施,服务内容不重样,着重便民服务、为老服务、医疗健康等内容。通过积极引导,使老百姓自身角色在群众,和志愿者身份中不间断切换,做到既是服务村民的志愿者,又是享受便捷的受益者,做实台账,实行积分制,以积分换奖励,激发志愿者及群众服务和参与的积极性。制定每周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会议,相关功能室负责同志总结前阶段的活动经验,研讨下阶段的活动设想,并邀请各自治团队的领头羊和积分达到一定量的志愿者参加,群策群力,共同研制下一轮的服务活动。边活动边优化活动质量。群众不喜欢的活动,逐渐退出服务清单,群众喜欢的活动,继续丰富与强化成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