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舒苑居民区是一个动拆迁小区,居民人数5500多人,入住率达到98%,日生产湿垃圾40余桶,垃圾品种多样。如何分清、分细、分好,做好垃圾分类这道“必考题”,新舒苑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处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初见成效,居民参与热情高涨。 居民自治出奇招,“神器”帮忙分清湿垃圾 一日傍晚,手提垃圾袋前来投放的居民丁先生发现眼前的垃圾桶变了样,褐色的湿垃圾桶放上了“回”字型的铁皮盖,抽出一侧隔板的手把,这铁皮盖又宛如一个“漏斗”。原来这是新舒苑居民区独创的垃圾分拣“神器”,让垃圾在投放前又得到一次清晰的检查。这个“神器”的创意来自新舒苑居委党总支。在垃圾分类试行阶段,党总支发现很多党员志愿者在检查垃圾桶内分类情况的时候,往往弯腰曲背趴在桶口,特别是天热之后,桶内不免散发臭味,居民在现场检查自家垃圾袋时也时常蹲在桶边,看着吃力。如何缓解分拣时的辛苦,又能高效地分清垃圾,此时从前在轧米店分清米粒的场景给了党总支书记灵感,于是绘制图样,加工成品,分类“神器”应运而生。“有了这分拣器,居民只需将垃圾倒在盖上,拿钳子拣去错投的,留下准确的,然后抽拉下阻隔板,湿垃圾就轻松进桶了,省时省力,还能当场检验居民投放垃圾分类的情况,真是一举多得。”在一旁做监督员的党员志愿者张阿姨说道。据悉,这分拣“神器”将在全镇投放使用。 党员志愿者一线监督,垃圾“监护人”保驾护航 每天早上不到六点,步行在新舒苑社区,每约80米处就会看到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早早到岗,推出四色垃圾桶,擦拭一翻后,神情饱满地等待着居民前来投放,他们是小区垃圾“监护人”,共有66名,年龄在65-70岁,22人为一组,每三天换一轮回。陆国芳阿姨是志愿者团队的骨干,一直热心志愿活动的她,听闻社区招募垃圾分类志愿者后便第一个报了名,“每天安排志愿者上岗、检查垃圾桶等,有了陆阿姨,我们根本不需要操心,心细的她总是把事情安排得面面俱到。”居委工作人员小李介绍。陆阿姨的举动带动了小区居民纷纷效仿。志愿者团队的祝阿姨因为负责任、不怕吃苦的表现让居民对她另眼相看,原来此前的祝阿姨由于性格关系并不合群,很多居民听说她来参加志愿者都觉得她吃不起苦,并不适合。然而半个多月来,祝阿姨总是脏活累活争着做,这让从前并不看好她的人纷纷改观,向她投去赞扬的目光。 一桶一码追踪溯源,精准查找问题根源 “1-1、1-2、1-3……”小区内的所有垃圾桶上都被统一写上了编号,这是新舒苑居民区党支部监督垃圾分类工作的又一举措。新舒苑居民区现有22个垃圾投放点位,根据居民入住情况,每200户放置一个点位,其中16个临时点位、6个固定点位。而编号的设置则便于锁定垃圾出自哪个桶、哪个生活片区,有助于找准根源,落实问题,改进措施。通过这一方式,小区分类实效率平均达到96%以上。据悉,新舒苑党总支还将在固定点位装置摄像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督检查,同时将增设两支队伍,即骨干志愿者监督队伍和文明督促队伍,分别对固定点位和公共区域进行巡查,并针对一些分类意识较弱的居民入户引导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转变,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