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北村: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2019-05-22
  
(序言)
  仰望天空,一片纯洁的蔚蓝。
  遥望四周,田野碧绿,小河潺潺。
  迎面扑来一阵阵淡淡的甜香,在这瓜果成熟的季节,处处缀满了诱人的色彩。有梦才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实现梦。
  在新时代的步伐里,塘北,续写着她的精彩和“甜美”。
  ――
  塘北村位于浦东新区书院镇的东南,是临港地区对外门户之一,是典型的远郊农村地区。全村面积3.74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小组,人口近4000人,党员共有112名,外来人口962人。先后获得“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第四批美丽乡村宜居示范村”、以及“上海市文明村、生态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美丽乡村的“编年纪实”
  2010年,塘北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村庄改造三年计划,建成了“八纵四横”的道路体系。
  2013年,启动了“美丽新家园”建设。实现了“六化”,即农村道路城市化、田园风光网格化、生态环境自然化、畜禽养殖规范化、人文素质文明化和长效管理常态化。
  2015年,作为首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上海市首个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2017年,作为全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引进2台有机垃圾处理机、1台农业秸秆粉碎机、1台绿化秸秆粉碎机等高科技设备,分类管理同时启动,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开展垃圾分类管理。
  2018年,塘北村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试点工作。通过三大战役,实现了25个村民小组、1618户、986个美丽庭院的全覆盖,经过自主申报、集体挂牌、上门指导、问计于民、集中整治、三方评审、评星定级、评优评先和坚持“三小园”建设等分步实施,实现了“美丽庭院、家家共建,美丽塘北、人人共享”的美好愿景。
  2019年,一次性全面完成美丽庭院达标型验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提升,全力冲刺特色型的最高标准。力争打赢“提升型”“特色型”创建60天攻坚战。从“达标型”到“提升型”“特色型”,伴随着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坚实步履,乡村振兴的大幕正在塘北大地上徐徐拉开。
  二、美丽乡村的“红色基因”
  共同致富――90年代,塘北村农户开始种植西甜瓜,由于规模小、品质良莠不齐,造成销路不畅、增收步伐缓慢。为此,1996年村党总支创建村级集体小农场,由党员干部带领周边村民种植,2007年,小农场改制为上海田博瓜果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示范、培训、指导,使其成为推广新科技、带领村民致富的示范基地,如今,“支部+合作社+农户”这一全市首家农村党建工作品牌,已成为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年销售3000多万元的致富品牌,真正将党建引领和农民致富紧紧连在一根“瓜藤上”。在延续现有产业基础上,建成优质林果种植及加工、物流配送综合产业基地;通过特色林果生产与农业休闲联动,带动果园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农耕展示的发展。发展庭院经济,对农家庭院进行逐户设计,鼓励村民开展“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特色种植,实现产业与村容宅貌有机结合。
  党员垂范――从2003年开始,塘北村就开展了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而且一直延续至今,起初设出了“道路养护岗”、“科技致富岗”、“民意收集岗”等14个岗位,后来,采取支部设岗、党员认岗、公示明岗的方式公布于众,这样既让党员量“力”而行、量“能”而行、量“技”而行地上岗,又能引领群众、示范群众,使党员真正有“位”才能有“为”。
  组团服务――由村党总支书记负责走访全体党员,村副书记走访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委员走访农户,党员联系若干户群众,与群众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联系全覆盖,及时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组团式联系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了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不同时期,如律师进村、大佬倌调解室、一本三清和房屋租赁协会等工作方法都能随着百姓呼声应运而生;“小喇叭”短信服务、警务“一键通”、应急维修服务、免费提供轮椅租借、临终舒缓设备等温馨服务都能随着实际需求而精准对接。
  三、美丽乡村的“景象扫描”
  垃圾分类要“久久为功”
  塘北村为全村1700户农户都配置了湿垃圾和干垃圾桶,并做到干湿垃圾日产日清,可回收垃圾定期上门收集,大件垃圾定点堆放,专业公司定时清运。
  在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垃圾处置房里,塘北村湿垃圾处置点的负责人党小组长朱国兴介绍了湿垃圾的处理流程:村民以户为单位从源头上进行生活垃圾干湿分类,随后保洁员分别到户进行二次分拣后分类收集,其中干垃圾收集后统一处理,湿垃圾送至湿垃圾处理站。每天,周边几个村的湿垃圾被分装在10到20个容量约为120升的湿垃圾收集桶里运送到处置点,经由操作人员进行三次分拣,在湿垃圾处理机中经过无害化发酵后加工成有机肥料,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
  朱国兴还记得,在推广干湿垃圾分类最早的三个月里,村民对垃圾分类很不适应。村民组长与党小组长几乎要天天上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督导,即便如此,还有一些村民分不清楚。但随着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中,大家明显感到“到了夏天,村里苍蝇少了,异味也少了。”此后,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了,就能看到成果。垃圾分类,要久久为功,每一位村民都养成习惯,绿色生活自然而然就能实现了。”朱国兴说。
  美丽庭院里的“石库门”
  塘北村有个风格独特的“石库门”小院,这里是钱臻家。
  恰逢塘北在推动“美丽庭院”建设,两人便商议将旧居改建。夫妻独钟传统海派风格,于是精心设计,独树一帜的,满含海派石库门建筑元素的楼屋就此落成。
  青色外墙红砖镶嵌,屋内一桌一椅一灯饰,都精挑细选,时尚别致。唯独老屋房梁、瓦片水缸,不忍舍弃,便旧物利用,品味一份家的念想,家的传承。
  “家门口”服务的新变化
  办事更方便了。“我的医疗就诊册用完了,可以帮我办一本新的吗?”一早,75岁的张云来老人来到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眼前一亮。进门“首问接待”的全岗通社工,详细解答了张老伯的问题,并指引他到窗口办理。张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会就办好了,“很方便,抬脚几步路就走到,再也不用跑到镇里去。”
  看病更容易了。经过改造,村卫生室不仅有全科诊室、中医治疗室、康复室等功能,还引进“明星”中医。顾建龙从1974年开始学习中医,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他在塘北村卫生室刚“开张”就人气火爆,诊室里的几张理疗床总是 “满员”,甚至还需要提前预约。周边的村民,甚至其他村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信息更透明了。目前,塘北村已完成“有限电视转数码电视”的硬件改造,村民可通过“家门口”服务平台在家里的电视机上,查看村务公开的信息和内容。村干部表示“压力山大”,村民在家里就能无记名给村干部进行“评头论足”。
(结语)
  塘北村,是沪郊乡村群落中的一个美丽缩影,是乡村振兴进程的一个印记,看,小河纵横、粉墙黛瓦、小桥轻卧、风光怡人的江南水乡画卷已徐徐展开。拥有天蓝、地洁、田绿、河清、红顶、白墙、村安、民富、家和,同时又拥有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已近在眼前。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书院镇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verved
地址:浦东新区书院镇 新府东路81号 邮政编码:201304 电话:021-58196292
沪ICP备050244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