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村党总支在推进“美丽庭院”过程中,以“三个互动”作为立足点,有效地拉动了面上多个项目的进程。这“三个互动”即:党建互动、产业互动、乡愁互动,使党建得到了拓展,“三农”得到了深化,民情得到了弘扬。其中,在整理黑、臭河道中,该村荣获浦东新区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优秀集体奖。 党建互动,“余声嘹亮” 几年来,浦东001号余姚村乔占家庭农场,以其开拓创新的优势,一举在浦东走红。如今,乔占家庭农场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其“马兰头”产业已辐射至“长三角”一带,甚至更远。这个属于余姚的亮点,村党总支在这里设立了“党建延伸点”和“家门口服务点”,以更好地开展党建活动和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余声嘹亮,是余姚村“三个互动”的主题名称。 去年8月,在镇党委和村支部的重视下,成立了乔占家庭农场党支部,村支部注重联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设了“书院青年十分钟微党课”,组织党员学习新党章,重温党的宣誓,举行新老党员佩戴党徽的仪式,第五党小组组长刘正明说道:“原党章中提到的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修改成‘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见,我们的党章也与时俱进了。”书记乔占对党章修改的十三个要点向大家作指导解释。余姚村党总支书记顾华英说:“新老党章的不同处透漏着中国发展的轨迹,党建延伸点组织学习的方式,更加有助于党员们学习和体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开展党建活动。 产业互动,以点带面 现在乔占“家庭农场”,不仅有“党建延伸点”,还有“家门口服务点”,在这个能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基地上,更能激起大家的“头脑风暴”,讨论学习更为热烈。 乔占家庭农场,不仅在开发着“马兰头产业,也有西甜瓜和其他农作物产业。目前,乔占家庭农场种植马兰头160亩,西甜瓜100亩。在他的引导下,目前,全村“马兰头”种植面积达到800亩,西甜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村党总支根据本村的产业特点,把原来设在外边的“田间课堂”也搬了进来,请乔占讲解“马兰头”种植经验和产业的发展,请专家前来传授农作物种植技术和管理办法,用理论结合实际,走进田间大棚的形式,让农户实实在在地触摸到感性的东西。“农场”里还推出了一个“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主题,让市民吃得放心”的攻略,倡导并帮助农户熟悉农作物安全使用农药的相关知识,保障余姚产品在市场上的安全感。农户严琴芳高兴地说:“在家庭农场里讲科技,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容易接受,希望乔占家庭农场能够尽快地带动周边村民一同富起来。” 乡愁互动,增加民情 一味原本属野外的中草药“马兰头”,通过产业来推出后,使乔占家庭农场声誉鹊起。那么,“马兰头”究竟还有多少潜力可挖掘?乔占正在不断地探索,原本的从“鲜”到“干”的深加工,已不是乔占的主攻方向。近年来,乔占另发奇想,独辟蹊径,借助于传统的民俗风情,开辟了“马兰头汤团”、“马兰头馄饨”,直至“马兰头粽子”。这些充满乡愁怀旧情调的食点,一旦被推出后,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立即被市场所接受。乔占开发的这些“马兰头”系列食点,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各道工渠当场“从田头进,从手里出”,纯手工的付出,让食点满是乡愁情调,再加上精致的包装,传播着余姚的特有风味。在供不应求时,乔占召集了村内的农家巧妇,组成“巧手集团”型制作,这样不仅增进了邻里亲情,还让村民增加了收入。一个个“万”字型的销售数,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在改善一方寸土的民俗风情。如此情景,真让人拍手叫好! 余姚村,有着特殊的文史,这个以“余姚庙”演变而来的村名,实际又与浙江余姚有着紧密的关联。那么,如果该村能与这一特殊文化结合起来开发,那她的故事自然会更加精彩了,村支书顾华英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