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党员双报到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的贯彻落实,外灶村党总支结合实际,以创新党员管理为思路,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结合《党章》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管理新模式,正式试行“四个一”工作法,即针对组织关系转入党员的“一次党员承诺、一次党员信息采集、一次书记谈话、一次支部评议”。该“四个一”工作法以“防火墙”的形式充分考察转入党员,强化党员的“四个意识”,充分发挥其“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带头作用。 一次现场承诺,明责任,履承诺 党员是每一个党支部、党小组的基础,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是确保每一个党支部、小组活力的重要因素,按照村党总支对申请组织关系转入的党员的要求,每一位申请组织关系转入的党员同志必须先与所在地的党建联络员联系并签订相关承诺书,申请转入的党员同志需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了解组织的要求,提醒自己时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这是党组织对党员要求的具体化、制度化和公开化;也是党员对于党组织敢保证、敢承诺、能兑现的具体表现。 一次信息采集,明身份,知底细 采用数据库的方式强化党员管理,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员管理工作的一次深入探索。在传统党员管理工作中,村居工作人员主要以“熟面孔”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但随着社区工作正向“服务型”社区逐步转变,也暴露出新接手党建工作的同志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接手工作,以及对新转入党员同志了解相对欠缺等问题。因此以完善党员信息细化党员管理的途径,每一位申请组织关系转入的党员必须按照要求完善相关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照片采集、还涉及个人爱好、特长、专长、需求倾向等,这些信息统一收集于“外灶云”数据库中,以科学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对党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加工和分析,依托“大数据”为党员同志动态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如申请组织关系转入的党员同志通过相关所填信息显示出在法律方面颇有心得,可以邀请该党员同志结合外灶村《律师课堂》开展一次专题的组织生活会。诸如此类因人而宜所确定教育内容和重点,既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的需要,也做到按需施教,有的放矢。 一次书记谈话,明方向,增动力 面对面式的谈话对于谈话双方都是一次深入了解的契机,由于每一位党员类型和特点各有不同,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新转入党员难免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开展一次书记谈话有助于村党总支深入了解该同志的具体情况。如转入的原因、对基层党组织的认识以及转入后所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等问题,此类谈话是新转入党员对党组织认识的“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党员同志在认识不足或者非正当理由的情况下随意转入,保证了党员接收的严肃性。该面谈由村党建联络员记录于相关记录表并统一归档。 一次支部评议,明评议,细讨论 开展支部评议是对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办法,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按照转入党员的基本情况,开展关于关系转入党员的准入评议会,会议由正式党员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对其政治、纪律、品德等方面做出客观的综合评价,若一致通过,则正式批准该党员转入,并从承诺为始,于15个工作日内上报镇党建中心申请转入,按照相关方案编排入党支部以及党小组。在评议会中产生的所有内容将记录于册并作用于相关考核阶段。 “四个一”工作法是外灶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一套有效管理转接党员的工作法,通过相关考核流程,一步步筛选出符合相关规定的党员同志。自推动该工作法以来,外灶村党总支对党员的管理实现了第一时间的把控,更是实现了对转入党员发现典型、培育典型、选树典型的一次探索。作为外灶村全面推进党员管理系统化建设的一环,从“四个一”工作法把好党员入口关,建立起了党员的评估体系,完善了相关管理服务制度,落实了党员管理的进一步延伸,让外灶村的党员管理找准定位、立足实际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相对完整的圆环,创造出了符合外灶村的党建工作新平台,为外灶村的党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