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书院镇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遵循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打造宜室宜居的农村生活圈。 改革春风吹进农村党建,品牌力量助推农户致富 1996年,塘北村党总支正式办起了塘北村小农场,以种植西甜瓜为主要产业,并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产业趋于规范化,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村党总支更深地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利益,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以农业合作社的方法,确保农产品能立足市场,并能承担风险。终于,在2000年成立了“上海市田博瓜果合作社有限公司”。合作社由村党总支直接管理,村干部分在公司任职,合作社重大事务由村党总支研究决定。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田博瓜果合作社专门负责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党建模式的实践,不断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作为全市首家农村合作党建品牌,塘北村党总支统筹各方,协调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党员群众的关系,整合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党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对接共振。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促进了村党总支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如今,由塘北村党总支培育的“田博”瓜果合作社,带动本村及周边1000多户农户种植“8424”西甜瓜,年均销售突破3000多万元,农户再也不需要为卖瓜而发愁,口袋还鼓了不少。 因地制宜创新党建模式,有效解决农村新问题 2007年,洋溢村党总支结合与上海市绿化公司和市容局结对帮扶的实际,实施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帮扶计划。为了使“输血帮扶”和“造血帮扶”得以结合,洋溢村党总支的6名党员干部组建了上海生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到2009年,葡萄产量达65000公斤,销售产值达65万元,利润达32.5万元。但随着建设土地减量化、环境综合整治、取消村级招商等工作的推进落实,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下降较快。为破解这个难题,洋溢村党总支提出了“商铺模式”的设想,即由区、镇、村出资在流转土地上“盖商铺”――现代化农业设施,如连栋大棚、滴管设施、明沟暗渠、机耕道路等,出租给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等“商户”直接入驻使用,既减轻了流入成本,也提高了村级经济的固定收益。 而黄华村党总支为了解决原有征而未用的470亩土地问题,在书院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党建促发展、党建促经济为目标,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专家听证、学习考察等,最终选择了适合书院当地气候、土壤等种植条件的无花果、桑果、油桃等水果品种进行种植,以探索实践征而未用土地代管新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栽培,30亩无花果、桑树硕果累累,200多亩油桃也投入种植。2018年,黄华村党总支以桑葚为媒、以园会友,打响”桑果采摘“休闲旅游的特色品牌,在桑葚园里打造了四百个平方的休闲场所,用于承接活动、农副产品展示等,充分展示黄华村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成果。 青年党员成为创富先锋,农业新品融合文化书院 浦东新区0001号乔占家庭农场是浦东新区第一家家庭农场党支部。自2017年以来,其种植面积达到160多亩,年产值可达到1000多万元。在镇党委政府关心下,由余姚村党总支牵头,每年邀请市、区级农业专家开办“田头教室”,传授农作物栽培技术,解决种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乔占家庭农场依托种植“马兰头”蔬菜,不仅成为浦东新区的“马兰头”大王,还带动周边70多家农户共同种植,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带动农户一起开创致富道路。 金秋新米上市时,“书院厂”大米的阵阵香气在书院飘散开来。“书院厂”大米是书院镇集体资产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新推出的优质大米品牌,依托“书院厂”这一历史文化渊源,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优质大米。稻米在品种上引进了产量高、米质优、抗自然灾害性能强的江苏农科院的“南粳46”。今年在书院镇5个家庭农场进行试种,种植面积1000余亩,全部采用高标准化生产,并采取统一成片种植,统一生产模式、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方式,确保“南粳46”的米质纯度。通过集约化经营和高科技手段,把稻米品质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书院厂”大米不但拥有香糯的口味,还拥有文化的雅味,她是书院历史的见证、人文的见证、技术的见证、品牌的见证,喷香可口的米饭,成了让你品了还想吃、吃了还想尝、永远记得住心的“贡”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