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镇是上海浦东临港四镇之一,全镇54平方公里,辖有13个村。在“大浦东”的框架下,书院镇一手抓以科创体验和展示为特色的科创新城,一手抓乡村振兴,围绕“书院”名字做文章,着力打造乡愁文化,树立“浦东书院”文化品牌。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书院人,现在是一名6年级的学生,常听家里的老人们说起:书院这个地方本来是没有的,以前的书院整块都是芦苇荡,曾经还有人这样说:讨饭不到东海边,有女不嫁潘家荡。以前的书院可想而知是何等的条件差,在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努力耕作下,辛勤开挖下,才有了如今的书院面貌。现在的书院也是名声在外的,地属临港新片区,习近平爷爷准备大力开发临港新片区,我们书院的未来是辉煌的。 看了书院民俗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书院的历史大门,那一幕幕清楚地、形象地在我眼前展现,你看那东海边上,有人正在捉荡柴,乘着天气好的时候去东海边上捉写荡柴,晒干了可以当柴烧,拿着荡柴回去,那泥泞路难走的很,时不时芦根还要戳在脚上,那个叫人真的疼的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所谓靠山吃山,靠海也只能吃海了,勤劳的书院人民通过他们的聪明智慧,开始了海上捕鱼,织鱼网,下海捕捞。捉螃蜞,乘着打雷阵雨前的闷热天气,赶紧去捉螃蜞,这是肯定能满载而归,拿回家还能去镇上变卖然后买些油盐酱醋。开垦、种地、插秧、种棉花、种蘑菇,大人们忙的不可开交,孩童们在家踢毽子、斗鸡、翻跟斗,也忙的不可开交,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将这茅坑之地变费为宝。我们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使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将我们的家乡一天天地变美。 书院镇的“海派石雕”“哭丧哭嫁歌”两个市级非遗项目,“传统杆秤制作技艺”“芦苇编织技艺”两区级非遗项目,同时还有16个民间技艺被列入镇级非遗保护目录,一批民间工匠艺人也不断被发掘和给予关心支持。书院还把每年的6月8日设立为镇里的“非遗保护日”。 我为自己是书院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我感谢老人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要努力学习时刻,将来可以为家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