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一条路,看好两扇门。书院镇棉场村利用“鱼骨状”的道路布局,严防死守贯穿全村的丰产路,筑起全村第一道防线。防线内,大学生志愿者奋战一线、“一问二说三叮嘱”、党建联建战疫情……所有人齐心协力,筑起村内战“疫”的铜墙铁壁。 志愿者奋战一线 由于棉场村主干道丰产路贯穿全村,形成类似“鱼骨状”的道路布局,因此守住“鱼头”和“鱼尾”两个出入口,就是管好了整个村的大门。 “爷叔,手腕伸出来,我量个体温。”眼前这位精神小伙名叫吴天顺,是棉场村本地村民,也是大二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在村志愿者招募时,这位学生第一时间报名做志愿者。他觉得年轻人身体免疫力强,做志愿者还可以当作社会实践。每天上午,他就是村里生活保障组的一员,手里拎着一袋袋生活物资,热情奔波于隔离人员的宅前屋后。到了下午,他就是村口“鱼头”处的值守人员,量体温、核对出入证,提醒戴口罩……这股蓬勃朝气与耐心仔细,感染着每一个经过这个道口的人。 其实在棉场村,不仅仅有大学生吴天顺这种年轻力量,还有许多党员、村民主动请缨,坚守在战“疫”一线。他们有的是“卫生员”,有的是“宣传员”,有的是“后勤保障员”……沿着一条路,分散于各分岔口,身影穿梭在村内的每个田间小巷。 “一问二说三叮嘱” “张阿姨,这是你预约的第二批口罩。最近隔壁外地回来的小陈一家你看到过吗?”“他们没出去过,就难得在阳台晒晒太阳。喏,你看那辆车,回来到现在没动过。”“好的好的,你家前面在园区上班的小李夫妇两人早上刚回来,平时看到有什么异常情况记得打我电话啊。”棉场村2组的张阿姨正和上门发放“预约口罩”的村工作人员小郭热情交谈着。小郭每天上门送口罩时,都会将该村民周边实时最新的外来人员流动情况予以告知,并询问近期周边隔离人员的情况,让村民对自己周边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互相监督作用,使村内疫情防控工作更精细化。 据了解,棉场村疫情防控期间,除了道口轮值的“守门员”外,由村工作人员带头,与志愿者们建立起居家隔离监督组、人员聚集劝散组、小喇叭宣传组和生活保障组。各个小组在基层进行自己组内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一问二说三叮嘱”的巡查反馈工作:一问,问最近生活情况;二说,说村内周边的最新情况;三叮嘱,叮嘱看到异常情况及时沟通反馈。通过这种巡查反馈工作法增强村民疫情防控意识,实时掌握村内最新情况,切实抓好疫情防控的“分片包干”工作。 区域化党建来助力 “嬢嬢,这些口罩和酒精你收好,不要钱,是我们村结对的园区企业送给你们的。”“企业都不能复工,还想着我们周边的老百姓。谢谢啊!等他们复工了,我要送点自家种的菜给他们。”疫情防控初期,棉场村区域化党建结对的几家共建单位,给村民们捐来了不少防疫物资“雪中送炭”,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党建联建单位的暖心举动,深深打动着棉场每一个村民。现在这些单位渐渐复工,热心村民主动拿出自家田地种的蔬菜送给共建单位,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鱼水情深’了吧。”棉场村驻村指导员如是说。 村民们投桃报李,自主“反哺”企业的想法,已得到了落实,平均给每个企业送去约100斤蔬菜,60只一次性口罩以及若干消毒液,虽然不多,却是村民最真诚的感谢。 |